高中会考成绩自然为客观的标准,分为A、B、C、E四等。按照《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综合素质评价也采用全省统一标准的“写实性评价+等第评价”方式,分A、P、E三等。
此外,学科竞赛类、科技创新类、语言文学特长类、艺术特长类、体育特长类的相应奖项、名次、资质也被列入选拔门槛。
与浙江省内院校相比,北大、清华的选拔标准主观性更强。清华大学的初评内容包括参与课外研究或学习的情况、科技发明/文学创作/创意创新成果的情况、参与社会工作/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活动的情况、个人陈述及推荐情况等。北京大学的招生简章则没有公布初审的具体内容。
“在急功近利和弄虚作假的社会风气下,考生选拔材料的真实性把关至关重要。”华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高凌飚说。
评价标准更加主观化的是在最终成绩中普遍占用30%权重的高校测试成绩。北大的高校测评分为笔试和面试,但笔试成绩只用于获得面试资格,计入总成绩的仅面试成绩。清华则没有在简章中公布高校测评的具体形式。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冯成火的文章介绍,综合素质测试是高校办学、招生自主性的重要体现,因此这项工作一直是高校“三位一体”招生中的核心环节。在具体方式上,大多数学校采用面试方式。
但综合测试的主观性标准也增加了对公平的质疑。由于参加面试的考生人数较多,一名曾参与浙江省某高校“三位一体”招生调研的人士介绍,进行面试的专家经过抽签,成立20个三人面试专家组,这带来了不同小组面试标准是否一致的疑问。
“在选拔标准中加入主观性标准并非不可,而且有利于录取标准的多元化,但度难以把握。而且,面试是老师给自己招学生时使用能发挥最好的作用。”高凌飚说。
上述人士介绍此前几年面试情况时称,由于人数众多,一名考生的面试时间大概只有十几分钟,且有的学校面试内容比较单一,能否充分体现考生综合素质存有疑问。
至于在最终成绩中占比10%-20%的高中会考成绩,在“三位一体”招生模式试点之初,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考生的学习负担。
“尤其是高二以后,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老师的课程进度压力也陡增,造成老师和学生都觉得太累。”上述人士说,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开始时“三位一体”招生并没有受到热捧。
冯成火的文章也认为,要深入研究“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他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要积极汲取国内外经验,构架具有自身特色的评价平台。
“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改革中,有些基础性的内容,完全可以采取驾照考试的方式,全国一张卷,由社会力量组织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蒋建华说。
(责任编辑:深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