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期盼多年的开发项目、一次程序合法的土地征收、一档全省最高的补偿价格,却让一个村庄陷入干群关系紧张、村民不断上访的僵局。
乐清调查:店后村的“官民分裂”
乐清市柳市镇,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乐清湾之滨。
“家家开公司,人人当老板”,柳市人以千家万户的“市场化取向”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便捷的物流体系,占据了国内工业电器市场的半壁江山,被学界称为“柳市现象”。
然而,2014年5月8日以来,柳市镇店后村却因经济发展征收农田引发纷争——许多早已不以种粮为生的村民数度“围攻”主持“卖地”的村长,一些“旅居”外地多年的私营业主也放下手头的生意不远千里赶回老家,要向村干部们“讨个说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为此专程前往乐清进行了实地调查。
44枚红指印的“猫腻”
许多村民非常固执地认为自己“被干部欺骗”了。
店后村,1932个村民,635亩耕地。人均不足0.33亩,这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温州地区是一个低于平均值的数字。2014年5月8日,店后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宣布本村302亩土地被政府征收,拟用于建设“德力西高科技产业园”。
“将近一半的耕地被村长偷偷卖给了企业!”《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初到店后村时,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一些村民对即将失去土地的无奈与愤懑,而所有的怨气又似乎都集中倾泻到了直接“操盘”的村干部身上,于是记者看到了村民骂娘、上访,甚至敲着锣鼓堵住村长家门“大加讨伐”(记者注:当地民风在别人家门口敲锣不吉利)。
5月20日,乐清市国土局发布公告,已被收归国有的原店后土地进入“招拍挂”程序;5月29日,店后村委会又贴出告示开始发放征地补偿款。部分村民的不满情绪再一次被“点燃”,上访层级也随之提升。6月4日,“但存方寸地 留与子孙耕”的横幅拉到了乐清市政府门前,网上也开始出现“控告干部勾结厂商私卖土地”的帖子。
然而,记者很快就发现,坊间传闻离事实真相似有较大差距,尤其不同寻常的是,在部分村民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投诉材料和记者从当地政府获得的相关文件中,都有一份产生于一年之前,也就是2013年5月17日的店后村“关于征收我村集体土地的有关决议”的《村民代表会议纪要》,而“控辩双方”都特别“推出”这份《纪要》,因为《纪要》上有着与会代表们按在自己签名上的44枚指印。官方说法借以强调“程序合法”——签名和指印就是明证;民间舆论则矛头直指“文件造假”——签名和指印“来路不明”。
“那天的会议只谈到征地的意向,没有表决,怎么会有签名和指印呢?”已连任两届村民代表的周存庆非常肯定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于摆在面前的签名和指印复印件,周存庆“鉴定”后认为“不是假货”,但它们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以及近年来村里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大事进行过“签名盖印”都“已经记不起来了”。
参加此次会议的另一位村民代表黄建武则与周存庆说法不同:“那天开会讨论征地事宜,到我签名时赞成票早已过了半数,所以我也按了指印。”记者注意到,店后村村民代表总数为52人,会议当天实到44人,符合法定人数。黄建武的签名和指印排在《会议纪要》“同意决议代表签名”一栏的第40位。
尽管记者的调查在一步步确认着签名和指印的真实性以及它们与土地征收的关联性,部分村民始终还是“纠结”于一点——“从来没有人跟我们谈论过征地的细节,这里面怎么会没有猫腻?!”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有关渠道找到了一段2013年5月17日店后村村民代表在镇、村有关领导主持下讨论征地问题的影像资料,这段与会人员用手机随意拍摄的视频随即被受访的多位村民确认为真,但许多人还是非常固执地认为自己被干部欺骗了。
一位村民明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肯定要打官司。”该村民还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准备以“店后村农村土地经营权承包户”名义递交给浙江省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申请书”,申请书明确表示“不服浙土字A【2013】-0790号和浙土字A【2013】-0792号《浙江省建设用地审批意见书》”,理由是地方政府“利用虚假材料上报审批……”而认定“虚假”的依据则是“村民代表没有对征地事宜进行表决”。hpv病毒是什么
(责任编辑:浙江新闻网)